二恶英:化学 - 历史 - 自然

背景资料

二恶英一词是指一大类化学物质。它们是结构和化学物理性质相似的多氯芳香族化合物。它们不是有意创造的,而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副产品形成的,化学反应的范围从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等自然事件到化学品、农药、钢铁和油漆的生产、纸浆和纸张的漂白等人为过程等废气排放和垃圾焚烧。例如,废物焚烧厂中氯化废物不受控制的燃烧所产生的排放物中含有二恶英。

在 210 种不同的二恶英化合物中,只有 17 种存在毒理学问题。对毒性最强的二恶英进行了最彻底的研究,即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缩写为2,3,7,8-TCDD。二恶英以万亿分之一 (ppt) 为单位进行测量。

二恶英不溶于水,但极易溶于脂肪。这意味着它们与水体沉积物和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形成结合,并被动物和人类脂肪组织吸收。此外,它们不可生物降解,因此它们会在食品生产链中持续存在和积累。一旦二恶英通过空气或水释放到环境中,最终会导致它们在动物和人类的脂肪组织中积累。

自1976年以来,二恶英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已为公众所知,当时意大利塞维索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释放出两公斤二恶英,使该地区多年无法居住,并造成严重的皮肤损伤。人们。

“超毒TCDD”(二恶英)让科学家们头疼不已。人们应该如何评估一种甚至相关实验动物的反应也截然不同的物质:例如,豚鼠的敏感性比仓鼠高 2.500 倍。因此,将动物实验转移到人类身上是一种推测。

直到199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才决定将TCDD(二恶英)列为人类致癌物。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之一是观察到,在 5.000 多名血液中 TCDD 水平升高 300 倍的化学工人中,死于癌症的人数比预期多 15%。即使多年后,他们的癌症死亡率仍比其他人群平均高出 13%。那些承受峰值压力的人的风险甚至增加了 25%。同时收集的心脏病和糖尿病数据并不显着。就糖尿病而言,二恶英水平甚至随着二恶英水平的增加而下降。

如果你更仔细地观察统计数据,所有肿瘤的总数正在显着(显着)增加,但这种增加不能归因于特定类型的癌症。到目前为止,科学必须将特定类型的癌症归于特定物质,才能建立因果关系。某些类型癌症的少数明显(显着)增加无法解释总体结果。暴露组结缔组织癌的发生率是暴露组的 11 倍。然而,当您知道统计数据仅基于三种情况时,结果就不那么具有爆炸性了。作者认为,膀胱癌的增加与二恶英无关,而是由于工作场所中的化学物质“4-氨基联苯”所致。已知这种物质会导致膀胱癌。由于化学工人的死亡率(总体死亡率)与其他人群没有差别,二恶英被错误地称为“超毒物”。

对健康最明显的损害是毁容氯痤疮(严重的皮肤变化)。也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表现为严重的抑郁症。然而,像塞维索这样的化学事故不仅仅会产生二恶英:与二恶英密切相关的“氯化萘”的影响迄今为止几乎没有被调查,因为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TCDD(二恶英)上。 (1)

还有天然来源

然而,几年前人们就知道也有天然来源。例如,在 Westerwald 的粘土矿坑中。在这里,高岭石(Bolus alba)中发现了大量史前火山活动产生的二恶英。因此,一代又一代的二恶英很可能是通过药丸、化妆品和婴儿爽身粉形式的白丸进入人体的。完全不含工业氯化学,也无需绕道动物营养。

300年

科学家还在四个黑森林湖泊的沉积岩中发现了二恶英(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和二苯并呋喃= PCDD/F)。令人惊奇的是:有毒沉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当时根本不存在垃圾焚烧厂或氯酚生产等二恶英来源。研究人员怀疑原因是木炭生产或矿石冶炼造成的大气污染(2)。燃烧泥炭时也会产生二恶英。 [1]

纯生物

迄今为止,二恶英被认为是人类产生的毒性最强的有机物质。但大自然再次变得更快:荷兰化学家证明,森林土壤中的氯酚可形成多达 20 种不同的二恶英和呋喃。氯酚也通常是天然来源的(3).

    1. 斯廷兰·K 等人。接触 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的工人会患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 1999 年,91 页,779-786
    2. Ingrid Jüttner、Bernhard Henkelmann、Karl-Werner Schramm、Christian EW Steinberg、Raimund Winkler 和 Antonius Kettrup 德国西南部黑森林的定年湖沉积物中 PCDD/F 的出现情况 环境科学与技术,1997 年,31,第 806 页。 811 - XNUMX
    3. Eddo J. Hoekstra、Henk de Weerd、Ed WB de Leer 和 Udo A. Th. Brinkman 花旗松森林土壤中氯化酚、二苯并-对-二恶英和二苯并呋喃的自然形成 环境科学与技术 1999 年,33, S。 2543 - 2549

链接

[1] http://ticker-grosstiere.animal-health-online.de/20030227-00003/

资料来源:Gyhum [Dr.曼弗雷德斯坦]

注释 (0)

这里还没有发表评论

写一个评论

  1. 以访客身份发表评论。
附件 (0 / 3)
分享您的位置